2009年10月13日 星期二

Post on a Poster




海報是個有意思的東西。這個外來詞單單從字面上很難去聯想它的實際功能,查了資料以後,他還真有個有意思的由來:

海報這一名稱,最早起源於上海。舊時,上海的人通常把職業性的戲劇演出稱為“海”,而把從事職業性戲劇的表演稱為“下海”。作為劇碼演出資訊的具有宣傳性的招徠顧客性的張貼物,也許是因為這個關係的緣故,人們便把它叫做“海報"。

我每每上課教到這個字時,還會特地跟學生補充這個詞的發音跟另一個海洋動物一模一樣,學生會驚奇地笑得人仰馬翻。總覺得海報的發音、詞面意義與實際功能和面貌有著絕妙的平衡與驚喜。

我喜歡海報融合圖像與文字的存在,只用一頁方寸的平面要說一個故事,表現一個態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海報是商業行為的一種表徵,有人說從一個國家車站海報的數量與形式就可以看出這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倫敦車站與街頭也如其他大城市一樣,海報的五顏六色與街頭招牌以及店頭裝潢相互輝映,老實說跟其他大城市並沒有什麼特別顯著的差異,但倫敦眼花撩亂、有時候莫名其妙的海報成了倫敦城市本身的重要背景。

倫敦公車有一則常駐海報是要乘客眼觀四面、耳聽八方,若是在乘車過程中注意到其他身旁乘客有「可疑」的意圖與言談,千萬不要客氣請趕緊告知司機伯伯或是阿姨。這則廣告肯定是在倫敦遭受恐怖攻擊後出現的,這對台灣人來說實在有點明目張膽地鼓勵表現詭異的不信任感,英國這國家真的是相當保護人民的,只是對我來說操作手法不夠高明就是了。

儘管我在論文裡大肆讚揚海報的信息感染力有多強,誰都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有時間有興致去琢磨海報上面的信息,在意的人就會在意,要忽略也頂多就是只觀不查。所以我非常好奇08年秋天出現在倫敦地鐵車廂裡的台灣旅遊廣告海報,真的有多少外國旅客對這則廣告有印象,有多少台灣人注意到了這則廣告不合理的地方,如果你看到地鐵乘客總是一股漠然的眼神,還真得對這則廣告的效益感到同情了。

我對倫敦海報最深的的印象竟然是
「醜聞筆記」(Notes On A Scandal)的電影海報 。那時候是07年秋天,我第一天到倫敦從機場到家裡的路上,沿途在機場與地鐵上理應看到了不少的海報,正當我跟陽拖著以「嫁女兒」心態帶來的超多行李從Aldgate Tube Station要出站換公車時,樓梯間的「醜聞筆記」海報的凱特布蘭琪側臉瞬間吸引我的目光,
「這海報都放了一年了吧!」
在那匆匆一瞥正當內心暗忖倫敦是怎麼了,怎麼海報汰換率搞得好像開發中國家水準時,那張海報的記憶卻永恆地留到現在。似乎每當腦海浮現那張海報,當時內心對這個城市的陌生與期待感也都還在,可能永遠也都抹滅不去。

我不敢再回去Aldgate車站看看那張海報是不是還在,因為我知道一定不會在了,而且,我要說服自己真的已經沒有懷舊的必要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